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注重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科研实践能力和学术潜力。考试科目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6141)、材料力学性能(6142)、材料物理(6143)以及综合面试,其中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力学性能为必考科目,满分各150分,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近三年真题显示,材料科学基础占比约40%,重点考察晶体缺陷、相图、材料微观组织与性能关系等核心内容,建议考生系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李志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版)并配合东北大学自编辅导资料进行强化训练。
专业核心课程考试中,材料力学性能(6142)近年新增了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计算模拟相关考点,需重点掌握位错理论、疲劳断裂机理以及有限元分析方法。参考书目除《材料力学性能》(孙兵,机械工业出版社)外,建议补充《材料科学中的计算方法》(刘永刚,科学出版社)中的数值模拟章节。材料物理(6143)考试侧重于固态相变动力学、薄膜生长技术及表征手段,推荐结合《材料物理》(冯端、金钟性、王世权,高等教育出版社)与《薄膜技术与科学》(刘鸿文,化学工业出版社)进行跨学科学习。
备考策略方面,建议建立"三阶段递进式"复习体系: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专业教材精读与笔记整理,制作包含300+核心知识点的思维导图;第二阶段(4-6个月)进行真题模拟训练,近五年真题需至少完成3轮交叉练习,重点突破相图分析(年均出题8-12分)、位错强化机制(5-7分)等高频考点;第三阶段(7-9个月)强化科研论文研读与实验设计能力,建议精读《Acta Materialia》《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等期刊近三年顶刊论文20篇,重点掌握材料改性、制备工艺优化类研究方法。
面试环节占总成绩30%,近年淘汰率高达25%,需重点准备以下内容:①个人研究计划(要求包含实验方案与可行性分析,时长5分钟);②对学院"智能材料与结构"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的理解(年均提问率100%);③英文文献翻译(指定领域最新成果,难度相当于SCI二区论文摘要);④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近三年涉及学术不端案例面试淘汰占比18%)。建议提前联系3-5位意向导师,获取其近年科研项目申报书作为参考模板。
考试资源获取方面,学院官网每年9月公示最新考纲,推荐加入"东北大学材料考研联盟"获取历年真题(含2018-2022年电子版),注意识别非官方渠道资料。特别提醒:2023年新增"科研潜力评估"环节,要求提交过五万字实验报告或参与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建议提前整理相关证明材料。最后阶段(考前1个月)应进行全真模拟测试,严格计时并记录错题分布,重点突破材料计算题(年均失分率32%)和跨学科综合题(占比提升至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