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学科考博初试以"能源动力系统与工程"为核心,涵盖热力学、流体力学、能源转换与储存等核心理论。2023年考试大纲显示,初试包含两门专业科目:科目820《能源动力综合》和科目821《工程热力学与流体力学》,总分400分,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科目820《能源动力综合》参考书目为《工程热力学》(姜伟民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和《能源系统分析与规划》(王金南等,科学出版社),重点考察能源动力系统热力学分析、燃气轮机原理、新能源技术及碳排放控制等前沿领域。近五年真题显示,约35%的考题涉及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25%聚焦于超临界火电机组优化,15%考察储能系统热力学模型。考生需特别注意《能源互联网技术导论》中的微电网控制策略和氢能储运关键技术,这两部分连续三年出现计算题。
科目821《工程热力学与流体力学》采用《工程热力学》(张志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流体力学》(吴望一,高等教育出版社)双教材,重点强化湍流模型应用、压气机级组性能分析、传热强化技术等方向。2022年新增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燃烧过程优化"题型,要求考生掌握神经网络在燃烧室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需结合《计算流体力学》(吴宗之,国防工业出版社)中CFD模拟章节进行专项训练。
复习策略建议分三阶段实施:基础阶段(3-4个月)完成教材精读,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蒸汽循环、燃气轮机等典型系统中的应用模型;强化阶段(2个月)通过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历年真题(2009-2022年)进行题型突破,特别注意近五年新增的"新能源-传统能源混合系统优化"专题;冲刺阶段(1个月)模拟考试环境进行全真演练,重点攻克传热学中辐射传热的数值计算和流体力学中的可压缩流动问题。
特别提醒考生关注2024年新增的"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系统多目标优化"考核模块,需掌握Matlab在火电灵活性改造中的仿真应用,以及Python在可再生能源预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建议组建3-5人学习小组,定期开展"能源政策解读"主题研讨,及时跟进国家发改委《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技术文件。初试成绩公布后,需在48小时内登录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完成复试资格审核,注意保留近三年内发表的SCI二区以上论文原件及检索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