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遗传学考博考试体系以多维度知识整合与科研能力评估为核心,其参考书目涵盖《遗传学原理》(第三版,李继禹主编)、《分子遗传学》(第二版,吴明珠主编)、《数量遗传学》(第三版,赵寿元主编)及《遗传工程导论》(第四版,陈绝主编)四部经典教材。考生需系统掌握遗传物质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遗传多样性形成与进化规律三大基础模块,同时需深入理解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原理、表观遗传调控网络及非编码RNA作用机制等前沿领域。
在遗传学基础理论部分,应重点解析DNA双螺旋结构的化学修饰规律(如甲基化、乙酰化修饰的分子标记作用),结合《遗传学原理》第五章内容,阐述中心法则在真核生物中的扩展系统——表观遗传调控网络。需特别注意DNA损伤修复机制(如NER/NER修复通路差异)与基因组稳定性维持的关系,此部分常与肿瘤遗传学结合出题。
分子遗传学核心考点聚焦于原核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差异,需对比分析乳糖操纵子模型与果蝇PAX6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调控元件功能。针对《分子遗传学》第7章内容,应掌握RNA聚合酶Ⅱ羧基端结构域(CTD)的磷酸化修饰在转录延伸中的调控作用,并结合NCBI数据库检索相关组学数据验证理论。2023年新增考点涉及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在遗传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案例。
遗传工程模块需突破传统载体构建技术,深入理解CRISPR-Cas9系统的分子逻辑(如sgRNA设计原则、PAM序列作用),结合《遗传工程导论》第5章内容,系统阐述基因编辑在作物抗逆性改良(如耐盐碱水稻培育)和动物模型构建(如人源化小鼠)中的具体应用。需特别注意基因编辑脱靶效应的检测方法(如T7E1酶切验证)及基因驱动系统(Gene Drive)的伦理边界问题。
数量遗传学部分应构建从哈迪-温伯格平衡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方法论体系,重点掌握Logistic回归模型在疾病易感基因筛选中的应用。结合《数量遗传学》第9章内容,需建立表型值( Phenotype Value)与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数学模型,此部分常与生物信息学工具(如PLINK)操作结合出题。
实验设计能力评估贯穿全程,2024年考纲新增"基于长读长测序技术的作物抗逆基因挖掘"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完整设计从样本收集(如盐胁迫处理梯度设置)到生物信息学分析(如GATK流程优化)的全流程方案。需特别注意实验对照组设置原则(如基因型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学方法选择(如混合线性模型的应用场景)。
备考策略建议:建立"三维度知识树"——纵向按教材章节梳理知识脉络,横向跨学科整合系统生物学、计算遗传学等交叉领域,立体化掌握遗传学在合成生物学、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的应用范式。建议每周完成2套模拟试卷(含2018-2023年真题),重点训练遗传学原理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数据的交叉分析能力,针对表观遗传学领域掌握至少5篇Cell/NEJM近三年综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