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作为数字时代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领域,其学科内涵已从传统的边界防护拓展至数据主权、隐私计算、可信验证等多维度的技术体系重构。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空间安全研究方向,考生需深入理解密码学基础理论、分布式系统安全架构、人工智能对抗性防御等交叉学科知识,同时把握国家《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政策导向下的技术演进路径。
在密码学前沿领域,抗量子密码算法的标准化进程与后量子密码迁移策略是当前研究热点。考生应系统掌握格密码、哈希签名等后量子密码体制的数学基础,结合复旦信息安全实验室在多用途公钥密码框架(MPKCF)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现有NIST后量子密码标准(如CRYSTALS-Kyber)的侧信道攻击漏洞。针对区块链智能合约安全,需结合复旦可信计算团队提出的Formal Provable Security框架,探讨零知识证明与同态加密在隐私保护智能合约中的协同机制。
网络空间攻防对抗方面,需关注APT攻击溯源与威胁情报联动分析的技术突破。可重点研究复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提出的动态博弈防御模型,该模型通过建立攻击者-防御者之间的微分博弈关系,实现了对未知威胁的主动狩猎能力。在物联网安全领域,应结合复旦边缘计算安全实验室的成果,分析轻量级区块链共识算法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适应性改造,解决传统PBFT协议在高延迟场景下的性能瓶颈问题。
人工智能安全作为新兴方向,需重点研究对抗样本生成对抗防御的数学本质。可借鉴复旦人工智能研究院提出的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隐式对抗训练方法,构建面向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动态对抗防御体系。在数据安全领域,应深入理解复旦数据科学中心提出的联邦学习隐私保护框架,结合差分隐私与同态加密的融合机制,解决医疗健康等多源异构数据联合建模中的隐私泄露风险。
考生需结合复旦计算机学院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顶级期刊发表的系列成果,特别是关于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的实时计算模型、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安全策略生成等创新研究,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计划。建议选择抗量子密码与AI安全融合创新、工业互联网可信计算、隐私计算与区块链协同防御等交叉研究方向,充分利用复旦在数学、人工智能、密码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构建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博士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