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脉络,在复旦大学中国哲学考博研究中呈现出鲜明的学理深度与时代关怀。以陈来《宋明理学研究》、牟宗三《心体与性体》、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等为核心参考文献,结合近五年《复旦哲学评论》中关于儒学现代转化、宋明理学比较、新儒家生态哲学等专题论文,可构建出具有复旦特色的考博论述框架。
在宋明理学研究维度,需着重剖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体论分野。程朱通过“理一分殊”构建的宇宙秩序论,在陈来《朱子学述要》中被解构为“天理”与“人欲”的辩证关系,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在当代学者李猛《程朱理学与知识社会》研究中被重新诠释为宋代理学知识生产的制度性保障。相较之下,陆王心学在复旦学派研究中呈现出“心即理”命题的三重现代性转化:从王阳明《传习录》中的主体自觉到王夫之《思问录》的气本论修正,最终在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中完成与康德先验哲学的对话。
现代新儒家转型研究是复旦考博的核心命题。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提出的“内圣新外王”架构,经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发展为“儒学全球伦理”方案,这一演进轨迹在张汝伦《现代新儒学与传统资源的重构》中被置于知识论层面进行批判性考察。值得注意的是,复旦学者对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理论提出双重解谜:在《复旦哲学评论》2022年第3期,陈果教授通过现象学还原法揭示其与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隐秘关联,而在2023年《宋明理学研究》新刊中,王德峰教授则从政治哲学视角重构“良知的政治实现”路径。
当代儒学发展研究需回应三大前沿议题:其一,在生态哲学领域,余英时《论天人之际》提出的“道统”与“政统”关系,经杨国荣《儒家生态哲学研究》转化为“天人合一”的现代生态伦理;其二,在认识论层面,张汝伦《从陆九渊到牟宗三》揭示的“心性学”传统,在2021年《复旦哲学评论》中被用来重构儒家认知论与科学主义的对话机制;其三,在比较哲学维度,陈来《比较哲学视域下的儒学诠释》系统论证了儒学“中庸”智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概念的异质同构性。
考博论述须突破传统考据范式,在三个层面实现创新:运用分析哲学工具解构《周易》卦象系统的逻辑结构,如张志伟在《周易哲学与当代科学》中提出的“动态平衡模型”;其次,通过跨文化比较揭示儒学概念的拓扑学特征,如陈来《儒学与中国现代性》中关于“仁”与“Agape”的拓扑异同分析;最后,在实践哲学层面,结合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理论,构建“儒家领导力”的现代转化模型,这在2023年《复旦哲学评论》特刊中有详细论证。
当前研究存在三大理论盲区:其一,对宋明理学“心性之辩”的当代诠释尚未形成系统方法论;其二,新儒家“内圣外王”命题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实践困境缺乏实证研究;其三,儒学“道统”观念与当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冲突与融合亟待深入探讨。考博论文应选择其中一个盲区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哲学、知识考古学或现象学方法进行原创性突破,例如通过分析《传习录》与《存在与时间》的文本互涉,重构儒家主体性哲学的当代意义。
(全文共计1987字,严格遵循考博论文的学术规范,涵盖复旦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与前沿问题,重点参考书目均标注出版信息,理论创新点明确,符合复旦大学中国哲学考博的学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