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其发展脉络与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形成深度互文。从《诗经》"风雅颂"的礼乐体系到《楚辞》香草美人的隐喻系统,先秦文学已确立"诗教"传统与巫史文化基因。两汉时期,经学博士制度推动文学与儒家经典的深度融合,《毛诗序》提出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理论,使文学成为政治教化的工具。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强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开创史传文学新范式,其"发愤著书"说为后世文人精神书写奠定理论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潮与佛教传播催生文学自觉。曹丕《典论·论文》首次将文学提升至独立学科地位,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命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开创隐逸诗风,王羲之《兰亭集序》将文人雅集推向艺术化高峰。李充《文心雕龙》序言提出"文之为德也大矣",系统构建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其"原道"思想揭示文学与宇宙秩序的关联。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开始摆脱经学附庸地位,形成独立学术话语。
唐宋时期文学进入黄金时代。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以"文以载道"对抗骈文浮华,其《师说》《捕蛇者说》开创政论散文新传统。杜甫"三吏三别"构建现实主义诗歌范式,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主张推动新乐府运动。苏轼《前赤壁赋》融合儒释道思想,开创豪放词风。严羽《沧浪诗话》提出"妙悟"说,推动诗学理论转向。这一时期文学与哲学、美学深度融合,形成"诗庄词媚"的审美格局。
元明清文学呈现多元共生态势。关汉卿《窦娥冤》突破元杂剧程式化叙事,王实甫《西厢记》重构才子佳人模式。曹雪芹《红楼梦》以"满纸荒唐言"解构传统家族叙事,脂砚斋评点揭示文本多重意涵。金圣叹《第五才子书》将水浒传提升为历史演义典范,李贽《焚书》提出"童心说"挑战儒家伦理。考据学兴起推动文学文献整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开创史传文学研究范式。
当代学术视野下,新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清华简)不断重构先秦文学谱系,数字人文技术为文学计量研究提供新路径。性别研究揭示《列女传》的伦理建构机制,生态批评重审《山海经》的宇宙观。跨学科研究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比较文学视域下《文心雕龙》与西方文论形成对话。但需警惕过度阐释导致的文本解构,应立足文献本真性,在历史语境中重释文学经典。如钱钟书《谈艺录》强调"诗无达诂"与"诗可达诂"的辩证关系,启示我们既要尊重文本开放性,又需建立严谨的阐释学方法。这种平衡艺术恰是考博选拔的核心能力,既要求扎实的文献功底,又需具备创新性的学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