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立足西南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跨文化视野与本土研究的深度融合。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系统掌握比较文学学科基础理论,重点研读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核心文献,同时关注国内外权威期刊如《中国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理论建构层面,应深入理解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德国学派形式主义等三大流派的范式差异,尤其要把握韦勒克《比较文学原理》、伊瑟尔《阅读行为》等经典著作中的理论精髓,结合宇文所安《追忆》、戴锦华《涉渡之舟》等学者对中西文学互文性的阐释,形成多维度的理论认知框架。
研究方法训练需突破传统文本分析范式,重点掌握文化诗学、接受美学、后殖民批评等跨学科研究工具。以张隆溪《道与逻各斯》揭示的中西思维差异为切入点,分析《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异同,或比较《诗经》比兴传统与希腊神话隐喻系统的文化编码规律。在当代文学比较领域,应关注莫言诺贝尔奖获奖后的国际接受研究,对比加西亚·马尔克斯与余华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变异,以及刘慈欣科幻小说与阿西莫夫创作范式的对话关系。
地域文学比较研究需凸显西南文化特质,可选取苗族古歌与希腊史诗的仪式化叙事比较,或侗族大歌与非洲口头文学的声韵结构分析。生态批评方向可聚焦汪曾祺与福克纳乡土书写的自然观比较,或《山海经》与《创世纪》中的生态寓言解码。研究设计应注重方法论创新,如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对《楚辞》与《荷马史诗》的词汇网络进行计量分析,或通过接受史研究梳理老舍《茶馆》在海外传播的接受变异。
考生需特别关注比较文学学科前沿动态,包括非西方中心主义理论、跨媒介叙事比较、性别与后殖民批评的交叉研究等。可参考宇文所安《追忆》、戴锦华《涉渡之舟》等著作中关于文学经典建构的论述,结合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探讨中西悲剧人物塑造的哲学基础差异。在论文写作中应注重问题意识,如针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接受困境"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或通过比较《文心雕龙》与《诗学》揭示中西方文论话语体系的深层分野。
最后需强化学术规范训练,严格遵循《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在引证法国汉学家汪德迈、美国学者宇文所安等学者成果时注意版本校勘,避免学术不端。建议建立中外文文献对照阅读机制,如同步研读乐黛云与宇文所安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不同视角,培养真正的比较思维。同时关注贵州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学科在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生态批评等领域的特色研究方向,将个人研究兴趣与导师团队优势相结合,形成具有学术前瞻性的研究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