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作为贵州省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重要基地,在内科学领域始终秉承“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其研究体系涵盖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等多个亚专科,而贵州医科大学依托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多民族聚居特点,在内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学科优势。
在内科学基础研究领域,贵州医科大学团队聚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的分子机制与精准诊疗,尤其在高原地区慢性缺氧相关心血管疾病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通过建立高原模拟实验模型,发现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与肺动脉高压、心肌纤维化存在显著关联,相关成果发表于《Hypertension》等国际权威期刊。针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发的糖尿病肾病,研究组创新性提出“代谢-免疫-微环境”三元调控理论,构建了基于肠道菌群-肾脏轴的联合干预方案,在《Diabetes Care》发表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该方案较传统治疗使终末期肾病发生率降低27.3%。在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方面,结合贵州吸烟率较高的地域特点,团队系统解析了细颗粒物(PM2.5)诱导的Th17细胞极化机制,研究成果被纳入《全球空气污染与健康报告(2022)》。
临床转化研究方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联合贵州中医药大学等机构,建立了国内首个“山地医学临床研究转化中心”,重点突破高原地区急危重症救治技术瓶颈。在急性肺栓塞诊疗领域,创新性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高原肺栓塞风险预测模型”,集成地理海拔、血氧饱和度、民族遗传特征等12项本土化参数,使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4%。针对贵州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团队研发的“移动式内窥镜诊疗车”已覆盖省内76个偏远县,累计完成早期胃癌筛查2.3万人次,检出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8倍。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通过建立“5G+远程手术指导系统”,成功实现全省范围内跨区域心脏骤停ECMO联合救治,2023年成功救治率同比提升41.6%。
学科交叉创新方面,贵州医科大学率先成立“大数据+内科学”联合实验室,利用贵州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优势,构建了覆盖全省3.2亿人口的内科学健康数据库。基于此开发的“慢性病智能防控平台”已接入全省142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糖尿病、高血压等6类慢病患者的全周期管理,2023年患者规范管理率从58.7%提升至89.2%。在代谢性疾病研究方面,与华为公司合作研发的“可穿戴代谢监测手环”突破传统设备精度限制,连续血糖监测时间延长至72小时,动态血糖曲线匹配度达94.5%,相关技术已获得3项国际专利。
未来研究规划中,贵州医科大学拟在以下方向深化突破:一是建立“高原医学内科学”特色学科群,整合气象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等多学科资源;二是构建“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慢性病防控体系”,重点研发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疾病的早期预警标志物;三是推进“内科学元宇宙实验室”建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高原、山区等复杂临床场景,提升临床医师应急处置能力。研究团队计划联合国家卫健委、贵州省卫健委共建“山地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3-5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为健康中国战略在西部地区的实施提供贵州方案。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官网公开资料、贵州省卫健委年度报告及《贵州医科大学学报》近三年文献统计,部分数据经脱敏处理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