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总依据,在新时代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实践品格和理论创新。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立足国防科技工业特色,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科技伦理、创新驱动发展、新时代青年使命等方向形成显著学术优势。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线,重点探讨三个核心维度:从历史逻辑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强调生产实践与科技革命对理论发展的双向塑造作用。以"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为例,揭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具体转化路径,阐释"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在重大工程攻关中的方法论价值。
其次,聚焦新时代工程伦理建设,构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科技伦理分析框架。结合学校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学科优势,提出"安全-创新-责任"三位一体的伦理评价体系,运用矛盾分析法解析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等前沿技术发展中的价值冲突。通过对比分析苏联航天伦理失范与我国载人航天伦理实践,论证社会主义制度下科技伦理建设的制度优势,强调工程师群体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技术传播者与实践示范者。
最后,立足"双一流"建设目标,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结合学校"三航"特色(航空、航天、航海),构建"理论教学-工程实践-价值引领"三位一体育人模式。通过解析"红色基因+军工文化"融合培养机制,展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工程实践中的具象化表达,如"大国工匠"培养工程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同时,针对新时代青年认知特点,创新"工程案例+理论阐释"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数字技术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重大工程场景中具象化呈现。
在写作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把握三个关键关系:一是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深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富矿,又要紧扣"卡脖子"技术攻关等现实课题;二是学术话语与工程话语的有机融合,避免理论阐释与工程实践出现"两张皮"现象;三是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协同推进,在培养工程人才过程中实现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这种理论武装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正是哈工程马院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学术标识,也是考生在博士考核中展现学术潜力的关键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