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立足西南地域特色,构建了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在吴传钧先生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指导下,学科团队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深化为"山地-民族-生态"三元互动模型,创新性地提出"文化地理资本"概念,强调民族地区发展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空间转化。研究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武陵山区民族文化地理空间重构研究",通过GIS空间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时空演变规律,相关成果被《地理学报》等核心期刊收录12篇。
在城乡规划领域,学科组构建了"山地城市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将传统防灾规划拓展至气候适应型城市设计,在贵安新区规划实践中创新性地应用"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理念,使新区碳汇能力提升23%。针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难题,提出的"植被恢复-经济替代-社区参与"三位一体模式已在毕节试验区推广,植被覆盖率从2010年的38%提升至2022年的65%,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亚太办事处创新奖。
民族文化地理方向形成"理论建构-空间表达-活态传承"研究链条,运用文化地理学"地方感"理论解析苗绣、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空间依存关系。通过建立民族文化地理数据库,完成贵州56个民族786项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图谱绘制,发现民族文化多样性指数与地形复杂度呈显著正相关(r=0.72,p<0.0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新提出"民族文化IP地理编码"方法,帮助丹寨县将蜡染技艺转化为地理标志产品,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41.7%。
研究团队注重跨学科方法创新,将复杂系统理论与地理大数据结合,构建"人地系统耦合模拟平台",成功预测贵阳市"东进"战略实施后的人口空间迁移趋势,准确率达89.3%。在生态补偿领域,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地理核算-补偿标准动态测算-利益分配空间优化"模型,被纳入《贵州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使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议履约率从65%提升至92%。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7项,出版《山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西南喀斯特地理过程与生态治理》等专著5部,培养博硕生238名,其中85%毕业生进入"双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当前研究正朝着"智慧人文地理"方向深化,重点突破民族文化地理的数字孪生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地理核算、乡村振兴地理仿真等关键技术。团队与华为云合作开发的"民族文化数字孪生平台"已实现侗族鼓楼建筑群的三维动态复原,时空分辨率达0.5米×0.5米。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正筹建"南亚山地人文地理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跨境民族地理空间治理、跨境生态安全评估等前沿研究,力求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