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西南地区教育发展需求,构建了“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学术体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教育心理学理论本土化、特殊教育支持等领域形成显著特色,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23项,省部级项目58项,出版学术专著32部,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17篇。
学科团队深耕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创新性提出“高原地区儿童发展生态模型”,整合地理环境、民族文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多维变量,揭示云贵高原地区儿童语言习得、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特殊规律。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研发“高原青少年心理韧性评估系统”,建立包含12个维度、68个观测点的动态监测体系,为区域教育部门制定心理健康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农村教育公平问题,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实践范式,在毕节、黔东南等12个县区开展实证研究,形成《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协同育人实施指南》,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
学科注重理论创新与本土实践的结合,林崇德院士领衔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本土化研究”团队,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发展观,创新性提出“知行合一”认知发展模型,将儒家“格物致知”理念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融合,构建适用于本土教育场景的认知干预方案。在数字技术融合方向,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儿童发展评估”研究,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儿童注意力动态监测系统,实现从静态评估向过程性评价的范式转变,相关成果应用于贵阳市30所实验学校的智慧课堂建设。
学科建设强调跨学科协同创新,与贵州大学教育学部、中科院心理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在脑科学与教育、教育神经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团队发表跨文化比较研究论文《西南少数民族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特点》被Nature Human Behaviour收录,揭示海拔梯度对儿童前额叶皮层发育的调制效应。在特殊教育领域,研发“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程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社交场景,使训练有效率提升至78.6%,获国家专利授权。
面向“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学科重点布局三个研究方向:一是深化“乡村振兴中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构建农村儿童脑发育监测预警系统;二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框架;三是开展“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生态保护”行动,建立传统教育智慧传承数字档案。2023年新建“中国南方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已与云南、广西等六省建立协同创新网络,为区域教育政策制定提供智库支持。学科持续优化“导师-团队-项目”培养机制,近三年培养博士研究生89人,其中42人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任教,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心理育人”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