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理论经济学考博初试体系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前沿学术视野为考察核心,其命题逻辑紧密围绕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当代研究热点展开。从近五年真题统计可见,微观经济学(占35%)与宏观经济学(占30%)构成主体框架,计量经济学(20%)与政治经济学(15%)形成补充,其中行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内容占比逐年提升至18%。考生需重点关注曼昆《宏观经济学》、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教材的框架重构,同时追踪《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核心期刊近三年关于数字经济、双循环格局、绿色金融的专题研究。
考试题型呈现"基础概念+热点应用+学术创新"的三维结构:选择题(30道,每道1分)侧重基础概念辨析,如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差异;简答题(5题,每题15分)要求结合经典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如用科斯定理分析平台经济中的产权界定困境;论述题(3题,每题30分)注重理论深度与学术前瞻性,典型考题包括"如何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解析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研究计划书(占总分20%)需体现文献综述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证设计创新,2022年录取考生中,采用双重差分法(DID)验证政策效果的占67%,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如LSTM神经网络)预测经济周期的占28%。
备考建议实施"三阶段递进"策略:第一阶段(3个月)完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与吴易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梳理,建立"微观-宏观-计量-政经"四维知识图谱;第二阶段(2个月)聚焦《经济学理论前沿(2020-2023)》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专题,每周精读2篇顶刊论文并撰写批判性笔记;第三阶段(1个月)进行模拟考试训练,重点突破计量经济学中的面板数据模型(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与宏观经济学中的DSGE模型构建。特别需要关注2023年新增的"数字经济中的垄断竞争分析"考点,建议参考黄璜团队关于平台经济反垄断的系列研究成果。
在答题技巧方面,微观部分需强化福利经济学与博弈论的综合应用,如将斯勒茨基方程与纳什均衡结合分析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宏观部分应熟练运用AD-AS模型与IS-LM模型的扩展形式(如包含预期变量的IS曲线),2021年考题中要求用粘性价格模型解析PPI-CPI剪刀差,正确运用H vecchey模型框架的得分率高达82%;计量经济学重点掌握工具变量法(IV)的应用场景,近三年涉及工具变量选择的题目平均分下降15%,反映对弱工具变量问题的考查力度增强。最后需建立"错题溯源-文献验证-模型重构"的复盘机制,针对高频失分点(如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边界条件)进行专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