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考博初试在保持学科核心框架稳定性的同时,持续强化对前沿领域和跨学科能力的考核。从2019-2023年真题统计可见,试卷结构呈现"6+4"模式:600分基础考核包含专业综合(300分)和外语能力(300分),另设400分增值考核(含研究计划书与综合面试)。其中,专业综合考试命题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经典理论与新兴议题深度融合,如2022年将传统市场结构分析(SSNIP模型)与平台经济反垄断(数据要素双边市场定价)进行交叉设问;二是政策导向性显著增强,近五年涉及"双循环""新质生产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政策热点的题目占比达37%;三是方法论创新要求突出,要求考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如空间杜宾模型)解析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问题。
核心备考策略需围绕"三维能力矩阵"展开:第一维度是夯实微观产业分析基础,重点突破以下模块:1)市场结构动态演化理论(从静态SCP到动态博弈论框架);2)企业行为理论体系(从新古典到演化经济学的范式迁移);3)产业组织前沿(平台生态治理、产业政策设计)。建议精读《产业组织理论:基础、演进与前沿》(张伯伟,2021)第三章,结合2023年真题中关于"直播电商计入式市场界定"的案例进行延伸思考。第二维度是强化政策分析能力,需建立"政策文本-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三位一体分析框架,重点掌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与《反垄断法》修订要点。例如,2021年考题要求运用"三重底线"理论评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此类题目需同步跟踪工信部产业政策动态。第三维度是提升学术研究素养,近三年研究计划书评审中,成功案例普遍具备"理论缺口精准定位+方法论创新设计+数据可获得性论证"三大要素。建议参考《经济学研究方法》(潘文卿,2022)第五章,结合2023年录取考生优秀案例《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产业集群空间自组织机制研究》,掌握"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理论构建-数据设计"的完整链条。
推荐备考资料体系包含"四精三泛"结构:精读《现代产业经济学》(李晓东,2020)上中下三册,精研《产业组织:前沿与挑战》(黄群慧,2021)专题论文,精练近五年真题及模拟题(重点突破2022年新增的"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产业组织"专题),精记《中国产业经济50讲》(吕政,2022)政策演进脉络。泛读《经济学人》产业经济专栏(2020-202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年度报告,泛听中国产业经济研究论坛(2021-2023)线上讲座,泛关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产业数字化白皮书》。特别需注意,2023年新增考核要求考生运用Python进行产业经济数据分析,建议掌握Stata/Python联用技巧,重点突破产业集中度计算(CRn指数动态模拟)、企业异质性测度(主成分分析法)等实操技能。
在答题技巧层面,需构建"金字塔式"应答体系:基础题采用"理论模型+现实案例"双轨论证(如解释平台经济双边市场特征时,先陈述Sided Market理论,再结合美团外卖动态定价实例);综合题推行"问题解构-维度分析-政策建议"递进结构(如分析半导体产业"卡脖子"问题时,从技术要素、资本要素、人才要素三个维度展开);研究计划书撰写应遵循"问题树"逻辑(主问题→子问题→数据来源→创新点),建议采用Visio绘制研究框架图,突出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的平衡。特别提醒考生关注2024年考核动态,据最新调研显示,"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组织形态的重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已纳入命题组研讨议题,建议在复习中预留20%时间进行前沿追踪。最后需注意,暨大考博特别重视跨学科素养,近三年录取考生中具有"产业经济学+公共政策""产业经济学+大数据分析"复合背景者占比达41%,建议在复习中适当融入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