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作为国内网络安全领域的重点研究机构,其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考博初试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性与技术前沿性。考试科目主要涵盖《网络安全基础理论》专业笔试(300分)与《学术研究能力测试》(200分),其中专业笔试重点考察密码学、网络安全协议、系统安全架构三大核心模块,要求考生不仅掌握AES/RSA等基础算法的数学原理,还需结合实际案例解析物联网设备认证中的密钥管理问题。近年真题显示,超过40%的论述题涉及人工智能在攻防对抗中的应用,例如对抗样本检测中的GAN模型优化或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认证系统设计。
参考书目方面,推荐使用《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七版(谢希仁著)作为网络架构理论的基础教材,配合《Cryptography Engineering》第二版(Stallings著)强化密码学实践应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新增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专题要求考生熟悉GDPR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合规性设计,建议结合《数据安全法实施条例》进行案例研讨。对于跨专业考生,学院建议在初试前完成至少两门研究生核心课程学习,如《操作系统原理》与《数据库系统概论》,并通过实验室开放课题积累3个月以上的安全攻防实验经历。
考试特点呈现明显的技术迭代趋势:一是实验操作比重提升,2024年新增的"漏洞挖掘与修复"科目要求使用Ghidra工具分析ARM架构下的恶意代码,并提交包含反调试、绕过ASLR等5项修复方案的报告;二是交叉学科融合加深,近三年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安全验证体系的论述题占比达35%,需重点掌握Hyperledger Fabric的共识机制与智能合约安全审计方法。建议考生建立"理论-工具-案例"三维复习框架,例如在掌握Kerberos协议认证原理后,同步实践Wireshark抓包验证流程,并针对医疗信息系统审计场景设计混合认证方案。
备考策略上,建议采用"三阶段递进式"复习法:第一阶段(1-2个月)完成5本核心教材精读,建立知识图谱,每周进行3次闭卷模拟测试;第二阶段(3-4个月)聚焦近五年36篇核心期刊论文精读,重点解析《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参与实验室CTF竞赛提升实战能力;第三阶段(5-6个月)实施"双导师制"辅导,由专业教师指导论文开题,邀请企业专家传授渗透测试中的自动化工具链(如Burp Suite+Metasploit)使用技巧。特别提醒考生关注学院官网每月更新的《考博动态》,及时获取新增的《零信任安全架构设计》等前沿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