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依托材料科学和光学工程学科优势,构建了"基础理论-实验技术-交叉应用"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考生需重点掌握《原子物理学》中原子能级结构(第3-5章)、跃迁选择定则(第6章)及塞曼效应(第8章)等核心内容,结合《量子力学》第4章角动量理论理解原子磁矩计算。实验部分需熟练掌握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和激光诱导荧光光谱(LIF)的操作原理,特别是能级寿命测量(见《分子光谱学》第7章)的误差修正方法。
近三年考试趋势显示,约35%的考题涉及分子振动-转动能级耦合模型(参考《分子光谱学》第5章),需重点掌握Hermite多项式展开及Fermi接触相互作用计算。量子信息方向考生应补充学习《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第9章,重点理解原子自旋在量子比特编码中的应用。实验设计题占比达40%,建议模拟2019年真题中关于钠原子D线波长测量误差分析(需考虑多普勒展宽和压力变宽的综合修正)。
跨学科题目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新增纳米材料表面吸附效应分析(结合《固体物理》第3章),考生需建立原子物理与材料科学的关联认知。推荐参考《原子与分子光谱分析》第4章高分辨率光谱技术,重点掌握Stark效应在半导体量子阱中的应用。备考周期建议分为三阶段:6-8月完成《原子物理学》(吴伯森著)和《量子力学》(周世勋著)的系统梳理,9-10月进行《分子光谱学》(张玉奎著)专题突破,11-12月结合《安徽师范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近五年真题》进行模拟训练。
特别提示:2023年新增实验操作虚拟仿真题,需熟悉HyperChem和Gaussian软件中分子轨道计算模块。报考量子调控方向的考生应补充学习《量子调控原理与应用》第2章,重点掌握原子钟的相干态维持技术。建议定期关注《中国科学:物理》期刊中该校李某某教授团队关于冷原子量子网络的研究动态,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