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植物生物学学科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构建了“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逆境响应与分子调控”“植物-微生物互作与生态功能”三大核心研究方向。考生需重点掌握《高级植物生理学》(李春海主编,科学出版社,2020)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网络、光形态建成分子机制等前沿内容,结合《植物-微生物互作生物学》(许智宏院士团队,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中植物免疫信号通路与微生物组互作案例,深入理解学科交叉创新点。
科研能力评估占面试60%权重,建议考生在《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等期刊近三年综述中提炼3-5个研究热点,如CRISPR/Cas9在植物抗病基因编辑中的应用瓶颈、共生根瘤菌代谢物调控宿主发育的时空调控机制等。实验设计需体现创新性,例如在逆境胁迫下植物激素动态互作网络解析中,可设计多组学整合分析方案,结合RNA-seq、蛋白质互作组学及代谢组学数据,构建三维调控模型。
报考需提交的研究计划书应包含:1)基于前期文献的国内外研究空白分析(重点对比南京农业大学王明华团队、中国农业大学李立会教授团队最新成果);2)拟采用的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技术路线(如类器官培养、空间转录组测序);3)预实验设计及可行性分析。建议参考2023年《Nature Plants》关于植物细胞分裂极性调控的突破性研究,设计基于果蝇Drosophila组织切片的共定位实验。
笔试科目涵盖植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三大模块,重点考核:1)《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王宪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中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量子效率计算;2)《植物遗传学》(张启发院士,科学出版社,2019)中表观遗传修饰在种子休眠调控中的功能验证;3)《植物生态学》(傅华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中植物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理论应用。推荐使用Anki记忆卡进行高频考点(如ABA信号转导的8个关键节点)的间隔重复记忆。
复试阶段需准备英文文献汇报(建议选择《Science》2022年植物合成生物学专刊文章),并模拟答辩考核科研伦理问题,如基因驱动技术可能引发的生态风险。建议联系导师课题组参与夏秋两季的野外采样(如黄山常绿阔叶林梯度观测),积累第一手数据,2023年录取考生中具有野外经验者占比达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