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建设始终与时代思潮紧密交织。安徽师范大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其考博参考书目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科前沿性与经典性的平衡。以2023年最新公布的考博参考书单为例,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教程》、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莫言《红高粱家族》及余华《活着》等著作的入选,构建起从宏观史观到微观文本、从理论建构到创作实践的立体化知识网络。
在文学史观的重构层面,钱理群与陈平原的著作形成互补性对话。前者以三十年为时间跨度,强调左翼文学与启蒙传统的双重变奏,后者则突破线性史观,通过"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张力阐释文学发展的复杂脉络。这种看似对立的史观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理解政治运动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则以档案化书写填补了改革开放前十七年文学研究的空白,其通过大量地方志、会议记录等非官方文本的发掘,揭示了文学政策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微妙张力。这种史料实证的研究方法,为考生提供了突破传统文学史叙述范式的可能。
经典文本的细读成为考博选拔的重要考察维度。王德威的《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开创了"抒情传统"研究的新范式,其将《边城》《受戒》等作品置于"中国现代抒情传统"谱系中,重新定义了张爱玲、汪曾祺等作家的文学史坐标。这种文本细读训练要求考生具备"双重透视"能力:既要有历史语境的宏观把握,又需在语言肌理、叙事策略等微观层面建立独到见解。以莫言《红高粱家族》的"狂欢化叙事"为例,其魔幻现实与民间传说的融合不仅需要文学理论支撑,还需结合山东高密地域文化研究才能完成深度阐释。
跨学科视野的拓展构成近年考题的重要趋势。余华《活着》的入选提示着比较文学研究的必要性,考生需同时掌握叙事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工具。如分析《活着》中福贵与家珍的关系,既要运用福克纳的南方哥特叙事理论,也要结合创伤理论解读历史暴力对个体生命的碾压。这种跨学科要求在考试中体现为对"文学地理学""生态批评"等新兴领域的熟悉程度,尤其是对近年"新左翼文学"与"地域文学"研究的动态掌握。
创作与理论的互动关系构成考博研究的核心命题。王德威提出的"文学经典的形成机制"理论,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获得实证支撑。考生需能够结合《红高粱家族》与《生死疲劳》的叙事实验,阐释魔幻现实主义如何从文学边缘走向主流话语。同时要关注"莫言式叙事"对传统文学理论的挑战,如"民间立场"与"国家叙事"的辩证关系,这种分析既需要文本细读,更需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
对于备考者而言,需建立"三维知识结构":纵向贯通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横向拓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视野,立体化整合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方法。特别要关注"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学科建设的指导意义,如从《活着》的苦难叙事中挖掘"诗性正义"的文化基因,这种理论提升能力正是考博选拔的关键指标。建议考生在研读过程中建立"问题导向"思维,针对"如何重估8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的经典化困境"等核心命题形成个人见解,最终在考试中展现扎实的学养与原创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