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文艺学考博论文应立足学科前沿与学术传统,注重理论深度与实践创新的结合。近年来,文艺学领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数字人文、跨文化传播等方向形成研究热点,考生需在基础理论框架下展现批判性思维。以"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生产机制重构"为切入点,可从三方面展开论述:结合张江提出的"技术哲学视域下的文艺本体论"理论,分析算法推荐、元宇宙等新技术对文艺创作主体性的解构与重构,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例,探讨集体创作模式下受众参与对文本意义的增殖效应;其次,运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解析短视频平台中"知识网红"现象,揭示符号资本与货币资本在数字文艺场域中的博弈关系,引用B站《三体》动画的IP开发案例,论证技术赋权下文艺商品化与艺术性的张力平衡;最后,引入周宪提出的"空间诗学"概念,结合安徽地域文化特色,探讨徽派建筑美学在短视频视觉叙事中的转译路径,以"安徽非遗数字化传播工程"为实证对象,提出"在地性文化基因+数字媒介语法"的创意生产模型。研究需注意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窠臼,应坚持"技术为体,人文为魂"的辩证立场,在方法论层面融合文本细读、社会调查与数字人文分析,最终形成具有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