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博研究需立足文献考据与理论阐释的深度融合,以程千帆先生"以现代学术方法重释古典文献"的治学理念为指引。本文以《文心雕龙》与《全唐文》为中心,探讨中古文学批评体系建构中的政治文化基因。刘勰在《明诗》篇提出"观文以入道"的批评标准,实为融合儒道思想的政治伦理观照。其将《诗经》"六义"解构为"诗教"与"诗志"二元结构,折射出汉武帝"定于一尊"的文化政策对文学批评的形塑。这种政治化批评范式在唐代发展为"文备众体"的实用主义倾向,韩愈《答李翊书》强调"文以载道"的经世功能,实为应对藩镇割据背景下思想统合的政治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安徽地域文献中保存的《新安文派》手稿显示,程朱理学兴起后文学批评逐渐转向"理气合一"的阐释路径,如黄宗羲《古文微义》将《周易》卦象与诗歌意象进行系统对应,这种"义理与考据互证"的方法论创新,恰与程千帆先生提出的"文献学与文学学双轨并进"研究范式形成历史呼应。当代考博研究应着重挖掘《四库全书》稿本中的地域性文学批评资料,结合程千帆校注《校雠正义》的版本学方法,重构中古文学批评的政治文化谱系。近期导师团队在《文学遗产》发表的《宋代科举诗中的政治隐喻研究》,正是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对《宋会要辑稿》进行文本挖掘的典范,这种跨学科研究路径值得深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