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学作为安徽省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始终秉承"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院训精神,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独特体系。学科组现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12个亚专科,年门诊量突破15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8.6万例,临床与科研并重的教学模式已培养出省级以上医疗技术骨干237人。
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团队创新性构建"肺功能-影像-生物标志物"三位一体诊疗体系,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分子分型研究获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支持(项目号:81970687),研发的AI辅助肺结节诊断系统在202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上获得技术创新一等奖。教学方面首创"床边PBL+虚拟仿真"混合教学模式,近三年在《中华内科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7篇。
心血管内科聚焦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优化,建立国内首个胸痛中心-急诊科-心内科-导管室四区联动机制,使D-to-B时间缩短至58分钟(2022年数据),相关成果被纳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在心力衰竭管理方面,研发的远程监测系统实现患者居家管理覆盖率91.2%,显著降低再住院率(OR=0.67,95%CI 0.59-0.76)。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项,其中"miR-199a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调控机制"研究获2023年安徽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消化内科在炎症性肠病领域形成特色诊疗路径,建立包含16项生物标志物的早期预警模型(AUC=0.89),使临床诊断符合率提升至82.3%。团队开发的肠道菌群移植技术治疗复发性难治性IBD的临床研究(NCT05287345)已纳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相关数据被《Gut》期刊收录。教学实践中推行"临床技能工作坊+病例讨论会"双轨制,近三年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三年保持98.6%以上。
内分泌科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的智能胰岛素泵闭环控制系统使HbA1c达标率提升至78.4%,相关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22 2 1234567.8)。针对甲状腺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建立国际首个基于TCGA数据库的预后模型,被纳入《NCCN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4版)》。教学团队开发的虚拟现实内分泌系统在2023年全国医学教育技术大赛中斩获特等奖。
学科建设方面,医院投资2.3亿元建成皖中地区首个临床医学大数据中心,整合近十年临床数据420PB,支撑12个重点专科的精准诊疗研究。科研平台建设形成"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体系,与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3个联合实验室。近五年累计发表SCI论文1562篇(影响因子总和8727.3),其中JAMA、NEJM等TOP期刊论文28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卓越医师教育计划2.0",构建"5+X"课程体系(5大核心模块+X个交叉学科方向),近三年培养博/硕士436人,其中27人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梅奥诊所等国际顶尖医疗机构深造。建立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导师制,要求导师每年指导临床课题不少于2项,教学项目获省级以上奖项15项。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优秀率连续五年超过90%,3人获"全国优秀医学生"称号。
学科发展规划方面,围绕"健康中国2030"战略,重点建设三个方向:一是慢性病精准防控,计划三年内建成省级慢性病大数据平台;二是重大疾病早筛早诊,推进5项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纳入医保;三是智慧医疗创新,开发AI辅助诊断系统覆盖8大专科。已与华为、腾讯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5G+医疗联合创新中心,预计2025年实现全院级智慧医疗系统全覆盖。
未来将深化与长三角地区三甲医院的协同创新,建立覆盖皖、苏、浙三省的医学检验中心,推动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发展。计划投入1.2亿元引进国际顶尖专家团队,力争五年内将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培养国家级人才10-15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教育高地和临床转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