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进程中,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始终保持着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双重自觉。自2000年获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以来,学科建设持续深化,2014年新公共管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入选首批公共管理学科全国重点学科,逐步形成具有复旦特色的"价值引领、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三维研究体系。
理论建构层面,学科团队在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基础上实现突破性创新。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偏重市场工具而忽视公共价值的问题,王浦劬教授团队提出"公共价值创造"理论框架,强调政府治理需在效率与公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间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在数字政府研究领域,陈振明教授领衔的"智慧治理"课题组构建了"技术嵌入-制度适配-价值重构"三维分析模型,相关成果被写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年学科团队完成的《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方案》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公共治理理论的创新贡献。
实践研究方面,学科始终扎根中国现实需求开展政策设计。在政府职能转变领域,张永桃教授团队深度参与国务院"放管服"改革,提出的"负面清单+标准指引"监管模式被全国31个省级政府采纳。在基层治理创新方面,叶敬忠教授主持的"社区治理共同体"项目覆盖上海、成都等12个城市,形成的"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机制入选国家发改委典型案例库。特别是在公共卫生领域,学科团队在新冠疫情中构建的"韧性治理"评估体系,为全球127个国家的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参考模型。
学科建设成效体现在跨学科融合与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成立的"数字政府研究中心"整合计算机科学、法学、公共管理等多学科力量,研发的"城市治理数字孪生系统"已在雄安新区投入应用。国际合作方面,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共建的"亚太公共管理创新中心",累计培养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86名,共同承担的"一带一路"治理研究项目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2023年学科国际排名跃升至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第24位,其中数字治理、全球治理两个细分领域进入全球前10。
面向未来,学科将重点推进三大研究方向:一是探索人工智能与公共管理的深度融合,构建"人机协同"决策支持系统;二是深化全球南方国家治理研究,建立非西方语境下的公共价值评价体系;三是推进公共管理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发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教学场景。通过持续的理论突破、实践创新和全球对话,复旦公管正致力于成为中国特色公共治理方案的重要思想策源地和实践创新实验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持续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