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等教育正经历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新一轮深刻变革,这一变革不仅重构了教育生态的运行逻辑,更对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明确指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这一论断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广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科在"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研究基地的支撑下,形成了"技术赋能-制度创新-文化重构"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其2022年发布的《面向东盟的跨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践样本。
从理论建构维度审视,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三大创新特征:其一,技术驱动与人文价值的辩证统一。智慧教室、虚拟教研室等技术应用正在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边界,但需警惕技术异化导致的教育本质流失。广西师范大学王明教授团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高校,其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分提升23.6%,但人文素养维度仅增长8.2%,这警示我们需要建立技术应用的伦理评估体系。其二,教育模式的重构呈现"四维联动"特征。课程体系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教学空间从物理场所延伸至数字孪生,评价机制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增值,师生关系从单向传授发展为协同共创。其三,教育生态的数字化转型催生"三螺旋"结构创新。政府、高校、企业形成数据共享、资源互认、风险共担的新型治理关系,如广西高校联盟建立的"云上东盟"教育平台,已实现12所高校、8个东盟国家的学分互认与师资共享。
在实践路径层面,广西师范大学提出的"五链融合"模式具有显著区域特色:一是基础设施升级链,通过"教育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全区高校5G网络全覆盖,建成智慧教室2300间;二是课程资源共建链,依托"八桂课程云"平台,汇聚东盟国家优质课程资源1.2万门,开发本土化数字课程包486个;三是师资培育创新链,创建"AI+教育"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数字素养认证培训覆盖教师12万人次;四是质量保障闭环链,建立"诊断-改进-评估-认证"的数字化质量监控体系,在东盟高校率先实施教育质量区块链追溯;五是文化传承数字链,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广西传统书院文化,开发"壮乡文化虚拟体验"项目,入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典型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特色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北部湾经济区高校聚焦"数字东盟"建设,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跨境教育大数据中心;大西南高校联盟侧重"数字乡村振兴",在百色等革命老区开展"智慧农业"定向人才培养;桂中地区高校则探索"数字文旅+教育"融合路径,柳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工业旅游数字孪生系统"使专业认知度提升40%。这种差异化发展印证了阿普尔(A. G. Apple)的"地方性知识"理论,即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扎根区域文化土壤。
在制度创新层面,广西师范大学提出"三维治理"框架:宏观层面建立"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微观层面完善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并重的制度设计,中观层面构建"标准-认证-评估"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具体实践中,创新性实施"数字教育学分银行",将东盟国家承认的120种职业技能认证纳入学分转换体系;建立"教育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实现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确权与交易;开发"教育政策仿真系统",为重大教育决策提供数字沙盘推演。这些制度创新有效破解了"数据孤岛""标准缺位""认证壁垒"等发展瓶颈。
面向未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重点关注三大趋势:一是生成式AI技术将引发"教育生产关系"重构,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设计师;二是元宇宙技术推动教育空间革命,虚拟教研室、数字校园将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三是跨境教育数字化加速,东盟国家教育数据流动规则重构迫在眉睫。广西师范大学正在牵头制定《中国-东盟跨境教育数字伦理框架》,建立包含12项核心原则的数字教育治理标准,为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注:文中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广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21-2023年研究成果,包括《中国-东盟跨境教育发展报告》《广西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白皮书》等公开出版物,以及作者参与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字技术赋能区域高等教育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