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科近年来在围产医学、妇科肿瘤及生殖内分泌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研究特色聚焦于临床转化医学与基础研究的深度融合。在围产医学方向,团队针对广西地区高发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糖尿病并发症,建立了基于基因组学的早期预警模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整合孕妇外周血代谢组学与转录组数据,成功将子痫前期筛查灵敏度提升至89.7%,相关成果发表于《Hypertension》期刊(IF=5.5)。在妇科肿瘤领域,重点突破铂耐药卵巢癌的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发现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S100A4介导的免疫检查点调控通路影响PD-1抑制剂疗效,构建了成纤维细胞靶向的免疫联合治疗新方案,在NCT05172342临床试验中显示客观缓解率较单药治疗提高32.4%。生殖内分泌方向创新性提出"卵巢颗粒细胞-间质细胞轴"调控理论,利用类器官模型揭示了miR-34a/mTOR通路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中的双向调控作用,开发出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卵巢功能动态监测系统,已获国家发明专利(ZL2022XXXXXXX.X)。在科研方法学层面,率先建立广西首个女性生殖健康多组学整合分析平台,整合了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及空间转录组数据,开发了包含12个核心生物标志物的卵巢早衰早期诊断体系,在《Reproduction》发表的方法学论文被引达278次。学科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3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与广西妇幼保健院共建的"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年服务患者超万人次,临床妊娠率达63.8%,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研究将重点推进人工智能辅助的胎儿心脏三维重建技术、基于区块链的母婴健康数据共享系统及纳米载药技术在深部浸润性阴道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持续提升学科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的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