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其研究不仅需要把握理论本身的逻辑演进,更需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进行创新性解读。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范式。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其理论演进规律、中国化实践路径及新时代创新方向,并结合广西师大相关研究成果展开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与《资本论》的理论建构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提出"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列宁则基于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特征发展出帝国主义论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这一时期广西师大的学者注重比较研究,如黄文壮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比较研究》中,通过文本细读揭示《资本论》与《哥达纲领批判》的方法论差异,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新的阐释维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执政党建设问题;胡锦涛"科学发展观"聚焦可持续发展命题;习近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广西师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形成"历史-现实-未来"三维研究框架,韦建刚团队通过广西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案例,验证了精准扶贫方略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集中体现在理论体系化与话语体系重构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构建了新时代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两个结合"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广西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莫建明教授团队构建的"五位一体"评价体系,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践相结合,相关成果被写入《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年)》。
在研究范式创新方面,广西师大形成了"文献考据-历史分析-实践验证"三位一体研究路径。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数字化数据库,实现文本挖掘与大数据分析的技术融合;运用社会调查法对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出版《广西红色文化基因库》等专著;与东盟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模式比较研究。这种研究路径在韦君里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研究》中得到充分体现。
面向"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需着力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如何创新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广西师大正在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与壮学"交叉研究项目,通过分析《嘹歌文化》《三月三歌圩》等民族文化载体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元素,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路径。这种研究创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内涵,更为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当前研究仍存在理论深度不足、实践转化率偏低等挑战。建议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人工智能伦理、碳中和经济等新兴领域交叉研究,建立"理论-技术-制度"协同创新机制。广西师大可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平台,联合计算机学院、生态学院等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在数字治理、生态文明等领域开展理论预研,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研究成果。同时需注重国际学术话语权建设,通过举办"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等平台,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