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博考试大纲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为核心,辅以程千帆《古诗十九首研究》、钱钟书《管锥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为重要参考。考生需系统梳理文学发展脉络,掌握关键文体特征与审美范式,同时具备理论阐释能力与跨学科视野。本文以"文学本体论与历史演进"为切入点,结合考博命题规律展开论述。
先秦至汉魏文学构成中国古典文学的元叙事。甲骨卜辞与金文中"诗"的实用功能逐渐转向审美表达,《诗经》"赋比兴"手法奠定抒情传统,《楚辞》通过巫风仪式重构楚文化精神。汉赋的"体国经野"功能在张衡《二京赋》中实现哲学化转向,其"六经附庸"定位与《太玄经》等玄学著作形成互文。建安文学突破汉代经学桎梏,曹丕《典论·论文》确立"经国之大业"与"不朽之盛事"的双重标准,其"文气说"为后世批评理论提供范式。南北朝时期,佛教般若思想催生《世说新语》式玄言诗,而庾信《哀江南赋》将家国破碎感升华为文化乡愁,标志着文学从政治附庸转向独立审美存在。
唐宋文学呈现"诗—词—文"三足鼎立格局。杜甫《春望》确立"诗史"传统,其"沉郁顿挫"风格与韩愈"文从字顺"理论形成美学张力。李商隐无题诗构建朦胧美学,温庭筠《花间集》将词从音乐附庸提升为独立文体,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市民化特征折射城市文化变迁。苏轼"以诗为词"打破音律束缚,辛弃疾"剑南体"融合豪放与沉郁,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历史兴亡喻现实危机。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在朱熹"文以载道"与严羽"沧浪诗话"的论争中显现,而话本小说《碾玉观音》已具备现代小说叙事特征。
元明清文学呈现雅俗分流与复古革新并存。关汉卿《窦娥冤》通过"三桩誓愿"构建元杂剧悲剧美学,其"一官一民一妇女"主题折射社会矛盾。汤显祖《牡丹亭》以"情至"论突破程朱理学桎梏,但丁《神曲》影响下《桃花扇》的时空结构创新。李贽《焚书》提出"童心说",与公安派"性灵说"共同构成晚明文学革新思潮。而《金瓶梅》通过市井生活书写完成小说世俗化转型,其"世情书"价值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得到重新定位。考博论文需注意:对《四库全书总目》编纂思想与文学评价体系的批判性分析,以及明清小说评点传统与西方启蒙思潮的对话关系。
文学史研究需突破线性叙事框架,关注文体流变中的文化基因。如从《诗经》"四言"到汉魏"五言"的韵律嬗变,实为汉字声韵规律与文人审美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宋词词牌与音乐的关系在清万树《词林正韵》中走向形式化,反映文人独立创作意识。跨学科研究可借鉴钱钟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思路,如将《文心雕龙》"神思"说与佛教唯识宗"转识成智"理论进行比观,或从《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论探析《园冶》造园美学。考博复试常考《管锥编》中"《毛诗正义》疏证"篇,考生应能运用训诂学方法解析文学意象的文化密码。
备考策略建议:建立"经典文本—理论范式—学术史"三维知识网络,重点突破《文心雕龙》"原道""宗经"篇与刘知几"史通"的史学观比较;精读程千帆《文论十讲》中"《文赋》与《诗品》的文体意识"章节;关注当代学者如叶嘉莹"兴发感动"说、袁行霈"中国文学地理学"等创新理论。模拟题如"从《文赋》与《人间词话》看中国文学批评的范式转换",需结合曹丕创作论与王国维境界说的异同,揭示从"形神关系"到"意境营造"的理论嬗变。
(注:实际备考需结合最新考试大纲与导师研究方向调整,本文仅作知识框架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