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在骨伤疾病诊疗中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价值。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考博研究需立足《中医骨伤科学》教材核心内容,结合《中医骨伤科临床研究》《中医骨伤科诊疗规范》等权威著作,构建"理论-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学术框架。在基础理论层面,应重点解析《黄帝内经》"筋骨气血"理论在骨伤疾病中的指导意义,系统梳理《接骨正筋手法》与《医宗金鉴》正骨手法的历史演变,尤其要关注岭南地区特色疗法如"佛山正骨"与"潮汕整骨"的技术特点。临床实践研究需建立标准化病例数据库,运用循证医学方法验证传统疗法如"小夹板固定""药酒熏洗"的疗效机制,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如CT三维重建、MRI骨膜血流评估)建立量化评估体系。科研创新方向应聚焦于干细胞骨再生、组织工程支架构建等前沿领域,探索"中医正骨手法-生物材料-基因调控"的多靶点协同治疗模式。特别要关注岭南地区高发的骨质疏松、脊柱退行性疾病等特色病种,结合岭南湿热气候特点研发具有地域适应性的外用制剂。学术交流方面需加强与国际骨科学会(OA)的接轨,推动"中医整骨学"术语标准化建设,同时借鉴德国Hannover Medical School的骨创伤修复技术开展联合研究。考博论文应体现"传统理论现代化、临床经验循证化、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研究路径,建议以"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医骨伤手法智能评估系统开发"为切入点,构建包含2000例病例的手法操作数据库,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手法力度、角度与疗效的量化模型,该研究既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智能化"战略方向,又能为临床提供可量化的操作标准,具有显著的理论创新价值和临床转化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