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考博参考书单及备考建议应围绕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展开。考生需重点掌握《环境科学概论》(第三版,高廷耀主编)作为理论基础,系统梳理环境系统科学、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环境政策演变三大模块,尤其关注第5章"全球环境问题"和第8章"环境规划与评价"的案例解析。
《环境化学原理》(第二版,李广超著)需重点突破有机污染物(如微塑料、药物残留)的吸附-解吸动力学机制,以及大气-水-土壤多介质中重金属的形态转化规律。建议结合《环境分析化学》(张树群著)第4章"生物有效性检测"进行交叉学习,强化环境化学与生物过程的关联性理解。
环境生物学备考应聚焦《环境微生物学》(第三版,何建明著)中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酶系机制,以及《生态毒理学》(王金南主编)中内分泌干扰物对食物链传递的累积效应。特别要注意东北师范大学在生物修复技术领域的研究特色,可延伸阅读《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原理》(李培军著)相关章节。
环境工程方向需精读《环境工程原理》(第四版,李俊华著)中水处理工艺的梯度曝气技术,以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王盘铭著)中PM2.5协同脱附工艺的优化模型。建议结合《环境工程案例集》(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编)中的长春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进行工程思维训练。
跨学科内容需重点掌握《环境经济学》(第二版,张世秋著)中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以及《环境法》(第四版,王灿发著)中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案例。针对东北师范大学在冰雪环境研究领域的优势,可补充阅读《寒区环境演变与生态安全》(周成虎著)相关章节。
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阶递进法":第一阶段(1-2个月)完成4门核心教材精读,建立知识框架;第二阶段(3-4个月)进行专题突破,重点攻克环境监测技术(如《环境监测》(第四版,吴伟祥著)中的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和数值模拟(推荐《环境数学模型》(王金南著)中的AERMOD模型);第三阶段(1个月)进行真题模拟训练,特别关注近五年东北三省高校环境学科考博真题中的环境治理技术路线图设计题型。考生需同步关注《环境科学研究》期刊近三年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修复的文献,强化研究热点把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