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考博考试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核心,注重临床思维与学术创新能力培养。考生需系统掌握《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核心典籍,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教材构建知识体系。重点突破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深入理解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体系,熟练运用四诊合参方法进行临床辨证。
在复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应着重掌握阴阳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特别是五行学说在脏腑生理病理中的具体应用。针对脏腑功能,需建立"藏象-经络-气血"三维关联模型,重点解析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的生理病理机制。在《中医诊断学》部分,需强化脉诊辨识能力,掌握28种脉象的脉形、脉率、脉律特征,尤其注意浮脉、沉脉、弦脉的鉴别要点。
中药学复习应构建"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三维知识网络,重点掌握180味常用药的性味归经与配伍禁忌。方剂学需掌握113首经方组成规律,特别是"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在《伤寒论》方剂中的具体体现。对于《金匮要略》中的胸痹、心悸、喘证等病证,需结合现代临床数据进行疗效分析。
考博论文写作应体现临床问题导向,建议选择"基于经方现代药理的胸痹证治疗研究"或"六经辨证在慢性肾病中的应用"等创新性题目。需熟练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结合Cochrane系统评价工具进行 Meta分析。在答辩环节,应准备3-5个典型病例分析,展示辨证论治全过程。
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阶段递进法":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教材精读与知识图谱构建;第二阶段(4-6个月)进行真题模拟与临床案例研讨;第三阶段(7-9个月)聚焦前沿研究,撰写文献综述。重点关注的学术热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化研究、经方剂量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等方向。建议定期参加"中医临床经典研习营",与导师团队开展临床数据挖掘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