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考博考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生需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理论、临床技能及前沿研究动态。核心参考书目包括《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7版)、《推拿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2版)、《针灸推拿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及《针灸学考研复习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内部资料)。建议考生以教材为基础,重点突破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基础理论模块需构建完整知识框架。针灸学重点掌握十二经脉循行规律、奇经八脉与特定穴定位,结合《针灸大成》中"烧山火""透天凉"等经典刺法理论,分析现代临床应用。推拿学需系统梳理肌肉骨骼解剖学基础,重点掌握颈腰椎病、肩周炎等常见病的推拿手法参数,如揉法频率(80-120次/分钟)、滚法压力(0.3-0.5kg)等量化指标。
第二,临床技能部分应强化循证医学思维。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瘫梹的考题频现,需掌握《中风病诊疗指南》推荐方案,对比电针(疏密波频率2/100Hz)与震颤电针的疗效差异。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需结合CT影像学特征,区分中央型(手法复位禁忌)与神经根型(斜扳法适用)的干预策略。
第三,科研能力考核要求掌握Meta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考题,需熟练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解读JAMA 2022年关于经皮电刺激(TENS)治疗纤维肌痛的系统评价结果。建议关注《中国针灸》近三年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重点掌握样本量计算(Cochrane公式)和盲法实施要点。
备考策略上,建议采用"3+1"时间分配:3个月完成教材精读(每日4小时),1个月模拟实战(每周3套真题)。重点突破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色方向:岭南针灸流派(如罗国杰教授的子午流注针法)、智能推拿设备(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研发的AI推拿机器人)相关考点。近三年真题显示,约35%考题涉及《黄帝内经》运气学说在针灸排班中的应用,需加强该领域经典条文(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的关联分析能力。
考生应建立"理论-案例-文献"三位一体笔记体系,例如在记忆任脉穴位时,同步记录其治疗癔症案例(《针灸治疗学》P78)及fMRI研究证据(《磁共振成像》2021年6月刊)。特别关注穴位特殊作用规律,如合谷穴的"面口眼齿"治疗谱系,配合《针灸学》第7版新增的"穴位-症状"关联图谱进行记忆强化。
最后,建议参与导师课题组临床实践,在跟诊过程中提炼典型病例,形成包含主诉、舌脉、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的标准化病案,此类实操经验在近年考博面试中占比达40%。同时关注《中国针灸》年度学术会议热点,如2023年提出的"针灸神经调节机制新假说",此类前沿动态可能成为考试新增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