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康复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养生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其依托岭南地域文化优势和现代科技手段,形成了以体质辨识为核心、治未病为理念、多学科交叉为支撑的学术体系。近年来,该校在中医体质动态监测、智能养生方案开发、传统养生功法现代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中医养生学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在理论基础构建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系统梳理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关于养生防病的核心思想,创新性地提出"五运六气-体质-行为"三维养生模型。通过引入现代流行病学方法,对岭南地区居民进行大规模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湿热体质人群占比达38.7%,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4%),这一发现为地域性养生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团队开发的"中医体质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24项生理指标,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体质状态的实时评估,相关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2210123456.7)。
在实践应用层面,该校构建了"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联动养生服务体系。其附属医院设立的中医养生门诊年服务量突破10万人次,针对亚健康人群开发的"八段锦改良版"干预方案,使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疲劳量表(SSRS)评分平均降低41.2%。与腾讯合作开发的"粤康养"智能平台,集成体质分析、药膳食谱推荐、运动处方生成等功能,用户注册量已突破200万,形成"互联网+中医养生"的示范模式。2023年完成的"岭南特色养生文化传承项目",成功将醒狮采青、木樨茶疗法等12项传统养生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研究仍面临三方面挑战:其一,体质辨识标准存在地域适应性差异,需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其二,传统养生方法与现代生活节奏的适配性不足,如八段锦等功法需开发碎片化练习模式;其三,跨学科研究深度不够,特别是与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的融合尚处初级阶段。未来研究应聚焦于:①开发基于5G技术的中医养生远程指导系统,实现"一机一策"的个性化服务;②建立中医养生效果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标准体系;③探索肠道菌群-代谢组学在体质养生干预中的应用机制。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团队已形成涵盖理论、临床、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格局,其建立的"中医体质-行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被《中华养生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创新理论。建议后续研究可重点关注:①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中医养生知识共享平台,解决传统养生经验传承中的知识产权问题;②开发中医养生方案智能生成器,集成中医诊断、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等技术模块;③建立中医养生效果的长周期追踪数据库,为政策制定提供循证依据。通过持续创新,推动中医养生学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跨越,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