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其时代价值与实践生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充分彰显。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学科优势,构建了"理论阐释-历史溯源-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核心文献为理论基础,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等安徽实践,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逻辑与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阐释需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安徽大学学者通过建立"矛盾分析法-系统思维-实践哲学"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创新性地提出"五位一体"矛盾转化模型。以小岗村"大包干"改革为例,研究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揭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辩证运动规律,为新时代农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这种研究路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要义,又实现了理论工具与本土实践的创造性结合。
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发展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两个结合"理论创新框架下,安徽大学团队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机制。通过对徽文化中"重教尚学""义利并举"等核心价值的现代转化研究,构建了"家国同构"理论模型,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文化治理方案。在新冠疫情防控实践中,研究者运用"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创新提出"生命-发展"动态平衡理论,该成果被写入安徽省疫情防控白皮书,实现理论创新向政策实践的快速转化。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担当需要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双重支撑。安徽大学实施"青马工程2.0"计划,通过"理论研习-基层挂职-项目攻坚"三维培养模式,培育出127名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的青年学者。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青年团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成功破解量子通信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相关成果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这种培养机制有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的范式转变,为党的理论创新储备了新生力量。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构建更具解释力和引领力的理论体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建立"全球治理-数字中国-生态文明"三大研究平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数字经济伦理规制、长江大保护等前沿领域形成系列标志性成果。其中关于"数字时代劳动形态变革"的研究报告,被中央网信办采纳为《数字经济伦理发展指引》编制依据,彰显了理论研究的政策转化效能。这种研究导向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又展现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现实关切。
在理论自信与制度创新的双向互动中,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探索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安徽学派"学术共同体,整合校地资源形成"理论-政策-实践"协同创新网络,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产出系列标志性成果。这种研究实践不仅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更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建设路径,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