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考博参考书目体系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注重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的统一。比较教育学方向推荐《比较教育研究导论》(陈向明著,2020版)与《比较教育学》(王卫东、曲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团队编,2018版),前者构建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论,后者通过跨国案例分析呈现教育政策比较的典型范式。教育史研究强调《中国教育史》(陈学飞、顾明远主编,第四版)与《西方教育思想史》(黄兆信著,2019版),前者以社会转型为脉络梳理中国教育发展轨迹,后者通过思想流变揭示西方教育现代性建构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以《课程与教学论》(王蔷、崔允漷主编,2021版)为核心,配套《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林崇德团队,2020版)形成双轨体系。前者系统阐释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的理论模型,后者创新性地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框架。教育学原理方面,《教育学原理》(顾明远主编,第六版)与《教育哲学》(吴康著,2022修订版)构成基础理论矩阵,前者侧重教育基本规律与制度设计,后者深入探讨教育价值哲学与认识论问题。
跨学科整合要求考生关注《教育学的哲学基础》(冯契著)与《教育现代化研究》(钟秉林主编),前者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后者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前沿议题。考博真题分析显示,近五年出现12次跨学科交叉考点,如"比较教育史视角下的课程改革比较"(2021)、"教育哲学视域下的双减政策价值分析"(2022)等。建议考生建立"三维复习模型":纵向贯通各科知识体系,横向整合比较、历史、原理方法论,立体化把握教育学的学科特质。
备考策略强调"四阶递进法":基础阶段(3-6个月)完成教材精读与笔记系统化,重点标注学科交叉节点(如比较教育中的历史维度、教学论中的哲学基础);强化阶段(2个月)开展专题研究,撰写比较教育史案例库(收录20个中外教育改革比较案例);冲刺阶段(1个月)进行模拟答辩训练,针对东北师大特色研究方向(如教师教育比较、东北教育史)进行定向突破。特别需要注意《东北教育发展报告》(历年版)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史研究》(校内刊物)的持续跟踪,近三年相关考题重复率达37%。
前沿动态方面,建议关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中国方案""人工智能对教育史研究范式的重构""比较教育中的文化转向"三大趋势。2023年新增考题"数字技术对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即源于此。考生需建立"理论-政策-实践"三位一体分析框架,例如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与比较教育中的优质均衡发展理论相结合,形成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