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电子信息应用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建设中,始终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了"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创新实践"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涵盖经典物理基础、现代电子技术、智能控制算法三大模块,其中《光电信息处理》《智能传感器系统设计》等6门核心课程采用"理论讲授+虚拟仿真+工程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特别引入了基于LabVIEW和MATLAB的混合式实验平台,实现从理论推导到工程实现的闭环训练。
教学论研究聚焦于"智能教育技术赋能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方向,开发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实验数据分析系统,能够实时处理超过200个物理实验的动态数据流,并生成个性化学习诊断报告。在2023年省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该成果因实现实验数据采集效率提升40%、学生操作规范达标率提高28%而获得特等奖。教学团队构建的"四阶递进式"教学模型(感知-理解-应用-创新)已在3所附属中学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推广应用,相关论文被《物理教师》期刊收录。
课程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考核(40%)+项目式考核(30%)+创新性评价(30%)"的复合型指标,其中创新性评价包含基于IEEE标准的技术方案设计、基于TRIZ理论的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等特色指标。近三年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7项,其中2024年团队设计的基于量子点光谱的智能监测系统获得全国特等奖。
值得关注的是,学院正在筹建"智能物理教育实验室",计划集成数字孪生、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物理实验教学新场景。该实验室已与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基于5G通信的分布式物理实验平台,实现跨地域的协同实验教学。相关研究成果已形成2项发明专利(ZL2023XXXXXX.X、ZL2023XXXXXX.X)和1项省级教学标准。
在考博备考层面,建议重点研究《电子信息应用物理教学案例集(2022版)》中收录的12个典型教学案例,特别是"基于FPGA的电路设计教学"和"量子信息基础模块化教学"两个创新案例。需深入理解其设计的"问题链驱动教学法"和"双螺旋知识建构模型",并结合东北师范大学"智能教育技术研究中心"近三年发表的7篇相关SCI论文进行理论升华。建议考生在开题报告中构建包含"智能诊断-精准教学-效果评估"的完整教学闭环,并突出与该校"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