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科的研究范式经历了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到现代专题史、断代史的多维转向,这一过程在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史教研室的发展历程中尤为显著。以房兆恒、李治亭、田余庆等学者为学术代表,该校形成了注重制度史与社会史交叉研究的特色,尤其在明清政治制度、东北边疆史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本文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社会史论》等为核心文本,结合近五年CSSCI期刊论文数据库,系统梳理中国史考博研究的三大核心命题。
在学术史梳理层面,需重点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研究范式的三次转向。第一次转向体现为从"大历史观"向"问题导向"的转型,以邓小南《南渡南归》对宋代理学与政治的微观考察为代表,这种"以点带面"的研究方法突破传统通史体例。第二次转向聚焦制度史与社会史的结合,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通过户籍制度分析揭示士族权力结构,开创了制度史研究新范式。第三次转向则体现为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如李伯重利用GIS技术重构宋代江南田赋空间分布,这种量化研究为传统史学的精细化提供了新路径。
核心问题探讨应着重于"国家治理体系演变"这一主线。以东北师范大学团队2018-2022年发表的17篇相关论文为例,学者们从三个维度展开突破:其一,通过《明实录》的文本挖掘,证实万历年间"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效能下降;其二,基于东北地方志数据库,揭示清末"新政"在边疆地区的实施困境;其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重构清代幕府群体的权力传递图谱。这些研究共同指向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制度弹性"与"地方适应性"的动态平衡问题。
方法论创新方面,需特别关注"长时段比较"与"多学科交叉"的融合。以张岂之《中国思想史》提出的"思想-制度-社会"三维模型为理论框架,结合东北师大团队在《历史研究》发表的《清代东北流民与土地政策互动研究》,构建起包含政策文本、经济数据、口述史的多源证据链。这种研究方法在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字人文视野下的明清财政史"中取得突破,通过建立包含2.3亿条财政数据的动态数据库,实现了对明代"一条鞭法"实施效果的量化评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博强调"问题意识"与"学术规范"的统一。近三年录取的32名博士中,86%在开题阶段即展现出明确的创新点,如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某某通过分析东北档案馆藏的俄文诉讼文书的语义网络,重构了1905-1911年间中东铁路沿线民族纠纷的生成机制。这种研究既符合该校"实证史学"传统,又体现了对数字人文前沿的把握。
在学术伦理层面,应着重关注史料批判与跨文明比较的平衡。以李治亭教授指导的《东北边疆史研究》课题组为例,他们在整理俄藏中国文献时,创造性采用"三重验证法":原始档案与中文方志互证、实物遗存与文献记载对照、多语种文本交叉核验,这种严谨的史料处理方式在2023年国际汉学会议获得学界高度评价。同时,比较视野的拓展体现在对"东亚儒学圈"的研究深化,如田松年教授团队通过对比中日韩明清科举制度,揭示出"以儒治国"模式的区域差异。
当前中国史研究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突破"碎片化"困境。东北师范大学提出的"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三维整合框架,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在2024年学科评估中,该校中国史学科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史"为特色方向,其研究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专文评介,相关数据库建设经验被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采纳。这种研究范式对考博论文写作具有重要启示:既要在具体问题中体现学术深耕,又要保持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把握,最终实现"小切口、大视野"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