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初试主要考察学术研究能力与专业素养,其考试内容围绕课程与教学论核心知识体系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考试科目通常包括《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基础》和《教育学前沿问题研究》,其中专业基础占比60%,前沿问题研究占比40%。考生需系统掌握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三大支柱理论,重点复习王陆、郭文安等导师团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课程文化建构""深度学习评价""学科教学知识迭代"等特色方向。
核心复习模块包含:1)课程论体系(课程本质论、课程结构论、课程设计论),需重点理解泰勒原理的当代转化及校本课程开发路径;2)教学论前沿(混合式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实施、课堂话语分析),需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分析教学改进策略;3)学习科学进展(具身认知理论、元认知监控模型、人工智能辅助学习),重点掌握认知诊断技术的教育应用。跨学科研究热点包括STEM教育模式创新、STEAM课程评价体系、教育神经科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参考书目需精读《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专题研究》《现代教学论生成论》等经典著作,结合近三年《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相关论文深化理解。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维联动"模式:纵向贯通教育学科发展史,横向对比国内外课程改革案例,立体化整合教育技术工具。例如在复习"大概念教学"时,需同步分析CCSS数学标准中的核心概念界定、新加坡数学课程框架设计及国内实验校的课例实践。
近年真题呈现明显趋势:2022年出现"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融合路径"论述题,2023年设置"基于学习分析的精准教学实施难点"材料分析题,2024年新增"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对教学评价的冲击"辨析题。考生需建立"理论-政策-技术"三维知识网络,特别关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重点学科建设规划(2023-2025)》中提及的"智能教育实验室""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建设动态。建议每周完成2套模拟试卷,重点训练教育研究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研究设计的能力,注意学术写作中理论引用的规范性与创新点的逻辑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