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导与管理作为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在新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的深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东北师范大学作为我国师范教育的重镇,其教育领导与管理学科始终秉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在新时代教育治理创新、学校领导力发展、教育政策研究等领域形成了显著学术特色。
在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层面,需重点关注"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治理转型。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改革要求,这对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的实证研究为例,通过跟踪调查东北地区12个地市的300所中小学发现,具备课程整合能力的学校,其学生核心素养测评优良率高出对照组23.6%,教师专业发展指数提升18.4%。这充分印证了课程领导力作为学校治理核心要素的实践价值。
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中,教育领导者的数字素养已成为关键能力。基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2023年发布的《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蓝皮书》,数据显示:数字化示范校的领导者中,83.7%具备数据决策能力,较传统学校高出41.2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字化家校协同平台使课后服务质量提升35.8%,家长满意度达到92.4%。这要求教育领导者必须重构"技术-人文"双螺旋能力结构,既掌握教育数据挖掘、智能决策等技术工具,又深谙教育伦理与人文关怀。
教师发展机制创新方面,东北师范大学提出的"三维协同"教师领导力模型(制度领导、专业领导、文化领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构建"大学-政府-学校"协同体,在吉林省10个国家级教师发展学校试点中,教师专业成长周期缩短40%,跨学科教研成果产出量增长67%。特别是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中,该模型使农村教师岗位适应周期从平均8.2个月缩短至4.5个月,有效破解了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
教育政策研究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的"政策仿真-试点验证-区域推广"研究范式具有示范意义。针对《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中的教育条款,通过建立东北亚教育合作政策仿真模型,预测到2025年东北三省教育开放指数将提升28.3个基点,国际学生流动规模扩大至1.2万人次。该研究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精准的政策工具包。
比较教育视野下,芬兰教育领导力培养的"实践共同体"模式值得借鉴。东北师范大学与赫尔辛基大学联合开展的比较研究显示:芬兰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发展路径呈现"3+3"特征(3年实践+3年反思),其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学校执行的有效性相关系数达0.87。这启示我们,应建立教育领导者"实践-反思-创新"的螺旋上升机制,在教育部"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建设中融入PBL(问题导向学习)模式,使干部培训的岗位胜任力提升28.6%。
面向"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应着重破解三个关键命题:如何构建"五育融合"导向的治理新范式?怎样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包容性发展?怎样完善新时代教育治理的法治保障体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学科团队正在开展"教育治理现代化指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通过构建包含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8个观测点的评价体系,为教育治理效能提升提供量化工具。这一研究成果已在教育部教育治理创新基地试点应用,使区域教育治理的精准度提升19.3%,资源配置效率提高27.8%。
教育领导者的角色定位正从"管理者"向"设计师"转变,从"决策者"向"服务者"演进。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的跟踪调查中,采用新角色定位的学校,教师工作投入度提升34.5%,学生学业成就标准差缩小19.2个百分点。这要求教育领导者必须具备"教育生态学家"的视野,在政策制定中平衡效率与公平、传统与创新、规模与质量的多重关系。通过建立教育治理的"压力测试"机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持续优化,确保教育改革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