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研读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积淀与问题意识的双重基础上,东北师范大学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文艺学研究的重镇,其考博考核体系始终强调对经典理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价值的深度开掘。以近年考试大纲为例,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与李泽厚《美的历程》作为比较阅读的核心文本,构成了理解中国美学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坐标。前者通过"印象派—浪漫派—现代派"的三段式演进框架,揭示了西方艺术从形式探索到精神转向的内在逻辑,而后者以"龙凤文化—儒家伦理—道法自然"的历时性梳理,构建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谱系。两本著作在比较视域下形成的张力,恰与北师大文艺学"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研究范式形成呼应,这要求考生在精读过程中既要把握形式分析的技术理性,更要深挖文化心理的结构性矛盾。
在当代文艺理论建构层面,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与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文本组接。前者以"文学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批评论"的四维结构,系统阐释了文学活动的整体性图景,其"接受美学"章节与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形成跨文化对话;后者则通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的分期框架,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文学转型的深层动因。值得注意的是,两本教材在"文学与时代"的论述中存在方法论分野:童庆炳侧重理论话语的建构,而陈思和强调历史语境的还原,这种差异恰好对应北师大"重史料考据与理论创新并重"的学术传统,考生需在文本细读中捕捉这种学术谱系中的方法论自觉。
跨学科视野的考察在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与宇文所安《追忆》的比较研究中尤为凸显。前者以"现代中国小说中的抒情传统"为切入点,通过《边城》《台北人》等经典文本的个案分析,论证了抒情传统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变形与再生;后者则从"抒情"概念出发,结合明清小说与戏曲文本,重构了东亚抒情文化的空间叙事。两本著作的对话空间集中体现在"抒情"范畴的界定与拓展上,这与北师大文艺学"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叙事"研究主题形成直接关联。考生在研读时需特别注意王德威提出的"抒情传统"的三重维度(抒情主体、抒情方式、抒情时间)与宇文所安强调的"跨媒介叙事"之间的互文关系,这种学术对话能力正是北师大考博考核的核心指标。
在女性主义文艺理论方面,戴锦华《涉渡之舟》与戴锦华、孟悦《浮出历史地表》构成了理解当代性别研究的双重视角。前者通过"身体政治—情感叙事—文化症候"的分析路径,揭示了女性主体在父权制文化中的生存困境;后者则以"新历史主义"方法论,解构了"十七年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意识形态编码。两本著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方法论层面:前者延续精神分析学派的路数,后者则深受后殖民理论影响。这种理论光谱的多样性要求考生具备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够辨识不同理论范式在解构权力结构时的适用边界。北师大近年来在性别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正体现在对这种理论张力的创造性转化上,例如将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与曹七巧等文学形象进行跨时空对话。
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叶维廉《比较文学方法论》与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本互释,构成了理解北师大比较文学学科特色的重要密码。前者提出的"跨文化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后者强调的"中西文学互动史"研究范式,共同指向比较文学研究的双重向度:既要有"各美其美"的文化自觉,更需建立"美美与共"的对话机制。这种学术追求在近年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中有集中体现,如《域外中国文学史》与《域外中国文学研究》的系列成果,正是对这种方法论自觉的实践回应。考生在研读时需特别注意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北师大学者提出的"东亚汉学"研究框架,这些前沿议题的把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考博面试的表现质量。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文艺学博士考核始终贯穿着"理论深度"与"问题意识"的辩证统一。以近年考试真题为例,关于"数字人文对文学研究范式的重构"的论述,既要求考生掌握傅斯年"历史语言学"理论的技术细节,更需结合北师大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实证成果进行学理阐释。这种考核导向启示我们,参考书目的研读不能止步于知识点的记忆与复述,而应通过"理论—史料—问题"的三重转化,建立具有个人学术标识的研究框架。例如在阅读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时,可尝试将"个人化写作"的理论命题与北师大"左翼文学与知识分子"研究团队的前沿成果进行对话,这种学术敏感性的培养,正是考博选拔的核心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