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博初试注重对考生学术素养、研究能力及学科前沿动态的全面考察,其考试体系融合理论与实证、宏观与微观的多维度考核要求。考生需重点突破"人文地理学理论框架与区域研究方法"双主线,以《人文地理学》(吴传钧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张京祥等)、《文化地理学》(王恩涌)等教材为基础,系统梳理人地关系理论、空间结构分析、文化地理机制等核心模块,同步关注近五年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权威期刊中关于城乡转型、文化认同、数字经济等热点议题的学术争鸣。
考试科目设置体现学科交叉特征,801地理学综合涵盖自然地理学基础与人文地理学专题,考生需构建"自然-人文-技术"三螺旋知识网络。自然地理部分侧重水文循环、地貌演化、生态系统的量化分析能力,人文地理部分着重考察空间句法、社会网络分析、文化扩散模型等空间计量工具的应用,建议通过ArcGIS、Python等软件进行模拟训练。2019-2023年真题显示,文化地理(32%)、城市地理(28%)、人地关系(22%)构成高频考点,其中"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资本转化路径"(2021)、"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生产机制"(2022)等命题要求考生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
备考策略强调"四维突破":其一,建立文献矩阵,将黄贤金团队长江经济带研究、段义孚人文地理思想图谱等学术脉络可视化;其二,开展模拟答辩,针对"如何用新制度地理学解释土地财政"等典型问题进行压力测试;其三,强化田野调查经验,2022年新增的"基于GPS轨迹数据的旅游空间行为研究"题型要求考生具备实地调研经历;其四,关注学科政策动向,如"地理信息新基建""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等国家战略对学术研究的牵引作用。建议考生在2024年3-5月完成核心文献精读(日均2篇),6-8月开展专题研究(形成3万字以上的综述报告),9-11月进行全真模拟(每周完成4套模拟卷并录制答题视频),12月重点打磨研究计划书,特别要突出"理论创新-方法突破-政策价值"三位一体的学术价值论证。